近年来,鲁东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建立健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统筹组织协调,整合优势资源,全校共建共享,扎实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2020年。学校成功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强化工作规范 提高语言文字教学科研工作水平
学校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坚持把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评估评价等各个环节。组织各专业将其列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专门设置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汉字与书写艺术等通识课程。将语言文字工作列入人才培养规划,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和学院教学工作考核指标。
近年来,教师普通话水平全员达标,学生普通话水平均达到毕业要求,毕业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学校获批国家语委汉语辞书中心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被评为“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普通话推广先进集体”,获批汉语言等多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教师口语艺术等多门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被评为首批山东省一流教材。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语委、省语委、教育部语合中心、省社科规划办等部门项目40余项,设立“声速输入法”教育基金会研究项目20余项,支持经费达到1600余万元。
拓宽传播渠道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学校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开设语言文字类社团10余个,通过组织全校师生参加经典诵读、汉字听写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加强经典诗文教育、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组织以“百年征程传薪火,红色经典润乡土”为主题的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省“百年征程传薪火,红色经典润乡土”主题活动鲁大赛区主题征文比赛等活动。举办教职工书画摄影展、1935-1948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纪念展。参加语言“抗疫”,组织“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主题书画摄影网络展,推荐“同诵读共战役·同诵一首诗”和《生命的壮歌》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播。曲波教授主创的全民战“疫”公益歌曲三部曲《爱是桥梁》《口罩后面的美》《致敬》在多家媒体发布。组织传统文化公益推广走进幼儿园、走进留学生、走进社区等推广活动267场,累计覆盖人群超过15000人次。
立足国家战略 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和脱贫攻坚行动
学校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发挥特色优势,组织基地完成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等8县共2077名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教师、电商、管理干部的推普教育培训。受省语委办委托赴新疆喀什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调研,形成实地考察报告。组织成立“声速输入法推广研究室”“声速输入法”基金,开发“声速输入法”助力推普。组织推普扶贫乡村振兴系列活动,连续开展了四川凉山“扶贫扶智”、甘肃临夏“推普振兴”、新疆喀什“文化援疆”等累计300余课时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系列公益课。组织援助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识字班,为帮助墨脱县留守妇女认读、书写常用汉字,学习普通话。
深化交流合作 提升中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学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合学校资源,积极开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近三年承担“汉语桥”等语言交流类项目17项,“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海外汉籍编目整理等文化传播类项目8项。“汉语桥”等项目累计授课1200课时,覆盖俄罗斯、意大利、德国等10余个国家学生1300余人。组织创建以“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弘扬”为主旨的“小学堂”公益类学生社团,围绕“1个品牌,4大方向,N组模块”,形成了“推普扶贫乡村振兴+汉籍回归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公益推广+全球中文交流合作”的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服务格局。“汉籍回归文化传承”培养出209名中外志愿者,覆盖14个国家和地区,联络291家境外藏书机构,完成276份汉籍调研报告,整理剑桥大学等收藏的海外汉籍395125种。承担2021年教育部对台教育交流重点项目“品读中华经典 书写两岸人生”,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推动海峡两岸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注重宣传引领 打造语言文字工作创新品牌
学校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对四川凉山州布拖县、甘肃临夏州、新疆喀什地区普通话培训活动,得到教育部语用司、甘肃省教育厅充分肯定,被中国青年报、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刊发稿件20余篇,在中国青年网、中国语言文字网等公众号刊发稿件10余篇。2021年9月13日,山东教育卫视专题报道《鲁东大学:推普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组织参与山东省第24届推普周启动仪式直播,通过山东教育电视台做了4场专题报道,全面展现“小学堂”工作、“海外汉籍回家”创新创业项目、推广普通话的“声速输入法”宣讲会等,多措并举打造工作特色,形成了语言文字工作创新的“鲁大模式”。(山东省教育厅官网“战线联盟”2022年9月28日刊发:shandong.gov.cn)